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6月27日,2024年“科技引领•共创未来”上市公司集中路演活动在上海证券大厦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国科控股”)会同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信建投证券”)共同举办。国科控股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建华在活动现场上发表开幕致辞,中信建投证券执行委员会委员、机构业务委员会主任黄凌进行现场发言,中国科学院院士、粒子物理学家陈和生发表主题演讲。中国科学院院所持股的龙芯中科、中科星图、中科软、东方中科、中科环保、海光信息、上海瀚讯、芯源微及长光华芯等9家上市公司代表进行公开路演。国科控股科技金融部总经理兼重大成果转化部总经理张莉主持活动。

  科技革新与金融支持 新质生产力重塑产业未来

  国科控股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建华在开幕致辞中指出,中国科学院院所持股上市公司作为中国科学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企业力量,长期以来,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发展要求,加大对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投资布局,聚焦细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实力,成长出了一批批“明星”科技企业,形成了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科创”品牌。

  当前,面对资本市场新的发展变化,按照新时期国资管理要求,国科控股也在强化集中统一监管,进一步提高院所持股上市公司质量方面开展更多举措:一是推动部分院所上市公司持续完善公司治理体系,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不断提升合规运作能力;二是推动院所持股上市公司强化创新发展,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任务,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三是推动院所持股上市公司增强回报投资者能力,进一步增进市场认同和价值实现。

  杨建华强调,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上市公司苦练内功,也离不开市场的大力支持。今天国科控股集中带来了9家院所持股上市公司代表进行现场交流,相信通过举办集中路演等多种形式活动,持续加强与资本市场、投资机构的沟通,回应关切、增强互信、凝聚共识,在大家共同支持下,能够不断提升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企业实力和“科创”品牌影响力,努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更多中国科学院科创企业价值。

  中信建投证券执委会委员、机构业务委员会主任黄凌在现场发言中表示,围绕“发挥券商作用,更好支持科创企业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证券公司应当做好以下三方面:

  一是证券公司必须坚持回归本源,当好服务科创企业的“主力军。创新是新质生产力最鲜明的特征,科技创新企业通常具有高投入、长周期、经营不确定性大等特征,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发展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也为证券公司自身高质量发展带来重要机遇。一直以来,中信建投证券始终把服务科创类企业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发挥投行与投资的协同联动作用,累计完成科创板股权融资75单、融资金额约1800亿元,连续多年在科创板保荐家数等指标都位列市场前茅。下一步,中信建投证券将聚焦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认真落实“国九条”“1+N”政策体系,以建立“投行+投资+研究”铁三角模式为抓手,持续打造与注册制相适应的投行业务能力和产业研究能力,引导更多“耐心资本”流入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绿色发展、中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全力支持“硬科技”特色明显的企业登陆科创板,助力形成“科技-产业-资本”良性循环,在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上展现新担当和新作为。

  二是证券公司必须坚持客户至上,当好上市公司价值培育的“引领者。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基石,高质量的上市公司群体既是证券公司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依托,也是广大投资者通过资本市场获取投资回报、分享发展成果的源泉。下一步,中信建投证券将认真落实证监会关于“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系列行动”的要求,为企业提供“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既全周期陪伴客户成长,助力上市公司聚焦主业、创新发展,不断健全治理结构,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加大现金分红力度,增强投资者获得感;又积极引导公募、保险资管、私募等各类机构长线资金入市,助力活跃资本市场,推动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双向良性互动。

  三是证券公司必须坚持以投资者为本,当好资本市场“看门人”。投资者是市场之本,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是资本市场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证券公司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直接体现。下一步,公司将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践行中信优秀文化基因,树立正确的经营观、业绩观、风险观,全面落实“两强两严”监管要求,将质量为先、合规为要深植经营管理全过程,推动投资银行业务从严健全完善内控机制,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提高项目甄别能力、上市辅导质效和持续督导手段,打造与注册制相适应的中介服务能力;切实履行好资本市场“看门人”的职责和使命,助力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和经济社会大局稳定。

  黄凌强调,中国科学院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国科学院所属企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策源地”和推动产学研融合的重要“孵化地”;科创板作为支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试验田”,与新质生产力的重点发展领域高度契合。服务科创板和中国科学院持股企业高质量发展是中信建投证券义不容辞的责任,希望以本次活动为契机,与各方携手并进,在合作中实现机遇共享,在发展中促进互利共赢,以优质金融服务助力科创企业高质量发展,为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增添金融动能、作出中信建投贡献。

  硼中子靶向治疗技术开启肿瘤治疗新篇章

  中国科学院院士、粒子物理学家陈和生发表《硼中子靶向治疗技术》主题演讲,介绍了硼中子靶向治疗技术(BNCT),这是一种依托于散裂中子源技术而研发的前沿医疗技术。BNCT技术以其独特的二元靶向和细胞级精准放疗原理,为肿瘤治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手段。

  BNCT技术的原理是利用硼10同位素的热中子俘获截面远远高于细胞当中的C、H、O、N元素,通过将硼10同位素药物靶向输送至肿瘤细胞,再利用中子照射产生α粒子或锂粒子,精准消灭肿瘤细胞。与传统放疗相比,BNCT具有治疗次数少、副作用小、治疗效率高等显著优势,尤其适用于头颈癌、脑胶质瘤、黑色素瘤等难以治疗的肿瘤类型。

  陈和生院士指出,BNCT技术的发展得益于强流质子加速器的快速进步,使得医院内安装高通量中子源成为可能。日本在加速器BNCT领域的临床应用已取得显著成效,为35例复发头颈部肿瘤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总响应率达到88%,七年存活率超过35%。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作为国家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近年来在BNCT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高能所利用散裂中子源技术,建立了BNCT临床试验装置,并与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东莞医院合作,推动了BNCT技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陈和生院士强调,BNCT技术的发展离不开高效硼中子靶向药物的研发。目前,国内外团队正在积极探索新型硼药的研发,包括新型递送体系、含硼化合物的开发以及药物标记等。北京大学刘志博团队和高能所团队在硼药与化疗药物结合、血脑屏障穿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BNCT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国科中子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作为BNCT技术产业化的主体,致力于高端医疗设备的研发、生产和市场推广。公司依托高能所的技术积累,成功建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RFQ加速器,并在东莞散裂中子源园区建立了国内首台加速器BNCT实验装备,为BNCT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目前,BNCT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仍面临硼中子药物研发、临床治疗经验积累等挑战。陈和生院士呼吁,要抓住BNCT技术发展的机遇,实现设备和药物的国产化,推动临床试验,早日进入临床治疗,让BNCT成为普惠的医疗装置,为人民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在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支持下,BNCT技术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陈和生院士表示,希望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让国科中子的BNCT早日获得国家药监局的批准,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一部分,开启肿瘤治疗的新篇章。

  九家院所持股上市公司集中路演

  6月27日上午,活动设置了公开路演环节,龙芯中科、中科星图、中科软、东方中科、中科环保、海光信息、上海瀚讯、芯源微及长光华芯等9家上市公司代表围绕公司历史沿革、经营现状、发展战略、行业前景等进行了公开路演。

  龙芯中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胡伟武介绍,龙芯中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胡伟武介绍,2001年在中科院计算所以课题组的形式开始研制龙芯CPU,在国家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完成近10年的技术积累。2010年龙芯团队市场化转型,与市场相结合,逐步形成工控、信息化两条业务主线。2020年推出自主指令系统LoongArch(龙架构),系统掌握了指令系统、CPU和OS的关键核心技术,完成技术补课,形成了包括几千家企业的产业链,在安全设备、电子政务、能源、交通、教育等领域得到大量应用。2022年公司在科创板上市,开启自主生态建设新征程。公司坚持自主研发,拥有自主指令系统、自主IP核,基于自主生产工艺,掌握核心根技术,破解卡脖子问题。公司的发展目标是构建独立于X86体系和ARM体系的第三套信息技术体系和产业生态。龙芯CPU分为三大系列,面向桌面服务器的龙芯3号系列CPU系列,面向工控和终端应用的龙芯2号SoC系列,面向嵌入式专门应用的龙芯1号MCU系列。2023年11月公司推出的四核CPU产品3A6000性能达到Intel酷睿10代四核产品的水平,走出了一条基于成熟工艺,通过设计优化提升性能的道路。最新的服务器CPU产品3C6000系列实测结果表明比上一代产品3C5000性能显著提升,性价比优势明显。软件生态方面,建成与X86/ARM并列的龙架构Linux基础软件生态。得到上游开源社区的认可与支持;得到操作系统企业及社区认可与支持,统信、麒麟、欧拉、龙蜥、开源鸿蒙、Debian等均原生支持龙架构;得到基础应用企业认可与支持,如WPS、微信、QQ、钉钉、腾迅会议等应用原生支持龙架构。通过二进制翻译运行X86/ARM应用程序,二进制翻译的效率逐步提高。龙芯中科基于自主指令系统构建自主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和产业生态,依托政策性市场带动开放市场,逐步将自主化的优势转化为性价比和软件生态的优势,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迈出构建自主生态的坚实步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中科星图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邵宗有在提及中科星图的发展历程时指出,中科星图是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控股的国有控股企业,作为国内数字地球产品研发与产业化的先行者和领军企业,中科星图将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与航空航天产业深度融合,自主研发了覆盖空天大数据获取、处理、承载、可视化和应用等产业链环节的GEOVIS数字地球产品,面向政府、企业、特种领域及大众用户提供软件销售与数据服务、技术开发与服务、专用设备以及系统集成等业务,促进了我国数字地球的产业化发展。“十四五”时期,公司制定了集团化、生态化、国际化发展战略,形成特种领域、智慧政府、气象生态、航天测运控、企业能源、线上业务六大业务板块。公司股东包括空天院和中科曙光,共同推动航空航天与信息技术产业链的融合。公司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以构建可计算数字地球为目标,中科星图持续加强核心技术研究,打造了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公司依托GEOVIS Online在线数字地球产品体系,形成了云上数据、云上计算和云上应用三大线上服务体系,实现数字地球应用模式从传统的线下向线上转型突破,进一步丰富了GEOVIS Earth 数字地球产品服务体系,为数字地球产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及全新的数字地球应用生态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展望未来,中科星图将继续推进数字地球建设,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融合,为国家和全球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的时空信息服务,助力数字经济和特种领域等方向的发展。

  中科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左春介绍,中科软自2019年上市以来,一直秉承透明化管理原则,致力于规范经营和技术创新。公司由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实际控制,积极响应国科控股的国资管理要求,不断优化企业管理机制。公司业务主要集中在行业应用软件领域,尤其在金融保险行业应用软件市场具有显著影响力。公司注重研发投入,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领域,重点推进各行业应用领域垂直 MaaS(Model as a Service)平台的研发, 发挥自身在行业应用软件领域知识积累、应用场景挖掘、模型精准计算等方面的优势,赋能客户垂直AIGC应用。中科软在金融IT领域具有优势,通过核心软件在金融行业的应用,推动了公司在其他行业的扩展。作为国资控股企业,中科软重视对股东的回报,通过连续多年的现金分红,实现了对资本市场和投资人的良性回报。公司在国际化业务上不断积累,已拥有众多国际客户,并在与国际同行业公司的竞争中显现竞争力,中科软通过与战略合作伙伴的合作,推动中国核心应用软件的国际布局,展现了中国软件在全球市场中的工程性和综合能力。公司将继续努力,为投资人创造稳定且高回报的价值,同时对标国际金融科技龙头企业,不断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北京东方中科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戈表示,东方中科自2000年成立以来,已发展成为拥有20多年历史的科技型企业。公司业务主要分为两大板块:先进测试技术与服务事业群和数字安全与数智应用事业群。先进测试技术与服务事业群涵盖通用测试与服务、新能源汽车测试、半导体研发测试等领域,其中新能源汽车测试业务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而迅速增长。数字安全与数智应用事业群则聚焦于保密安全、数字安全及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度垂直应用解决方案。东方中科定位于先进测试和大数据应用,通过提供通用测试技术与服务,在电子信息产业形成设备广泛应用。随着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及人工智能应用的快速发展,研发测试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这一业务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类似于银行业,即使在不同经济周期下也能保持持续增长。同时,公司在新能源汽车测试领域也形成了明显竞争优势,面对国内市场竞争格局的不断加剧,公司正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以实现全球化布局。半导体研发测试是公司规划长期投入的业务领域,随着国家信息化和数字经济的发展,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东方中科通过测试测量获取数据,并进行深度加工,以发挥数据在产业应用方面的巨大潜力,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科技进步。公司的数字安全与数智应用事业群提供保密安全、网络安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应用解决方案,聚焦于垂直行业应用场景和领域。展望未来,东方中科将继续聚焦主业,通过内生增长和并购投资实现长期持续发展。目前公司已成功完成三次并购,未来将继续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作,提升企业竞争力。同时,公司将加强管理输出,提升产业链效能,赋能产业生态,为股东创造更大价值。东方中科期待与各方保持持续合作,共同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

  北京中科润宇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栗博指出,中科环保作为中国科学院体系内唯一成规模的绿色环保上市公司,在环保领域独树一帜。公司专注于投资、建设、运营固废资源化项目,并带动环保装备销售及技术服务,公司业务遍及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以及东南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公司的项目符合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同时,提供绿色能源,赋能周边工业企业,助力当地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了公司业绩的显著提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公司收购了石家庄项目,项目在并购后首年即实现利润大幅提升。此外,在技术装备服务方面,公司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华中地区最大的循环经济产业园—武汉新洲项目、武汉千子山项目、深圳东部项目、印尼巨港项目、泰国MAHA等地项目,并在焚烧自动控制方面实现了国内领先。展望未来,中科环保将继续围绕新质生产力,聚焦热能高效利用、研发创新和智慧电厂等方面,以创新驱动,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建设一流企业。

  海光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财务总监、董事会秘书徐文超分享了公司发展历程和未来展望。海光信息自2014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国产高端处理器的研发与产业化。公司以成为世界一流芯片设计公司为愿景,专注于为数字经济提供核心计算引擎,支持国家信息化的整体发展。公司产品线涵盖CPU和DCU两大系列,其中CPU产品包括7000系列、5000系列和3000系列,分别针对高端通用处理器、通用服务器和个人工作站市场。公司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对研发的持续投入,研发费用始终占公司总收入的40%以上,形成了一支由1600余名研发人员组成的强大团队。这些研发人员平均拥有10年以上的集成电路经验,80%以上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海光信息已建立起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包括发明专利、集成电路专有权、软件著作权和商标,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海光信息的CPU产品目前已与国内一线服务厂商全面合作,构建了大规模的国产整机合作伙伴体系。值得注意的是,海光信息与生态伙伴的共融发展,建立了广泛的软硬件生态,与超过三千家合作伙伴实现了产品适配,实现了全国范围的全覆盖。海光信息的产品已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互联网、金融、能源和通信等主流行业,成为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力量。

  上海瀚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财务总监、董事会秘书顾小华表示,公司作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的持股公司,一直专注于军工信息化和军用宽带通信领域。公司以混合所有制的军工新型企业身份,展现了其独特的市场定位。公司在传统战术通信领域拥有33款定型产品,覆盖全军种,为不同军种提供定制化的基站和终端设备。她强调,与中兴、华为等运营商不同,上海瀚讯的产品专为军用环境设计,实现在动态拓扑结构中的高速、可靠、持续稳定的通信环境。公司战略布局分为四大产业方向:传统战术通信、军用5G通信、数据链和低轨卫星建设。新一代数据链系统的研发,旨在适应战场无人化和信息化的需求。此外,公司参与了千帆星座的建设,负责通信载荷的研制,推动商业化低成本的卫星应用,如智慧电网、智慧农业和智慧交通等。公司在战术通信领域的技术壁垒高,市场规模虽不如运营商,但专注于技术难度高、市场细分的差异化生存空间。展望未来,上海瀚讯将继续深耕军用战场信息化和无人化领域,同时抓住低轨卫星星座的发展机遇,致力于科技创新,响应国家对新质生产力的号召。

  沈阳芯源微电子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崔晓微在路演中介绍了公司的发展历程、核心产品以及未来战略规划。作为中科院体系培育出的硬科技企业,芯源微自2002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集成电路前道晶圆加工、后道先进封装等领域的高端设备研发与制造。2019年12月,芯源微在科创板成功上市,成为辽宁省科创板第一股,国内光刻工艺设备领域的重要力量。公司主营产品包括光刻工序涂胶显影设备和单片式湿法设备,累计出厂设备超过两千台套,服务于国内外众多知名晶圆厂和封装厂。同时,芯源微在前道涂胶显影机领域取得显著突破,成为国内唯一可替代进口的量产型设备厂商,打破了国际厂商的垄断局面。面对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的迫切需求,芯源微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推动产业安全和自主可控。公司研发投入始终保持销售收入的10%以上,2023年新签的订单高达22亿元,在手订单充足。展望未来,芯源微表示希望能为客户创造价值,成为受社会尊重的世界级企业。

  苏州长光华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家专注于高功率半导体激光芯片制造的创新型企业,自2012年成立以来,凭借其在激光技术领域的深厚积累,于2022年成功登陆科创板。长光华芯副总经理潘华东介绍了公司的经营状况和未来发展战略。长光华芯拥有一支由多个院士领衔、国家级技术人才组成的高端人才队伍,依托强大的研发实力,公司在半导体激光芯片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同时,公司建立了全流程的IDM供应平台,覆盖从芯片设计、外延生长到封装的每一个环节,确保了产品的高质量和工艺的先进性。长光华芯拥有150多项发明专利,展现了其在技术创新上的雄厚实力。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正不断扩展技术边界,从砷化镓到磷化铟、氮化镓,再到碳化硅,不断探索新的材料体系,以满足不同应用需求。公司的发展战略可以概括为“一个平台、一个支点、横向扩展、纵向延伸”,旨在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协同,推动公司进入全球激光芯片产业的第一阵营。